形态描述
测量标本2尾,体长143~670 mm,采自东海外海29°37'N, 127°57'E和29°53'5"N,128°16'50"E。
背鳍I,I,4;臀鳍4;胸鳍18;尾鳍8。
体长为体高1.8倍,为体宽9.4倍,为头长2.4倍。头长为吻长2.4倍,为眼径81.4倍(以上可比性状按670 mm标本的测量结果)。
体侧扁而高,侧视长卵圆形,背、腹缘均圆凸;尾柄短而高,成鱼尾柄高大于尾柄长,幼鱼则尾柄长大于尾柄高。头大而高,侧扁。吻中长,约为眼间隔的2倍。眼退化,极小,为皮膜遮盖,上侧位,约位于吻端与鳃孔前缘之中央,眼间隔宽阔,约为眼径16倍左右。鼻孔每侧2个,位于细长的鼻管端部,距吻端较距眼为近。口裂中大,几垂直状,后端不伸达眼前缘下方。下颌突出,缝合棘发达。上下颌齿尖而短,上颌齿1行,每侧9枚,前部较大;下颌齿2行,内行约11枚,较大。犁骨、腭骨和舌上均无齿。鳃孔较小,侧中位,位于胸鳍基部下方。鳃两对半,鳃丝较细长,无鳃耙。
头、体密被许多骨质棘突(大形个体)或密被绒毛状小棘(幼体);棘突基部宽圆,上端尖;腹部棘突最大。各鳍的鳍条上亦密具许多小棘突。
第一背鳍具2鳍棘,第一鳍棘形成吻触手,位于眼上方的背部,棘长稍短于体长,在上部4/5处分成上下2节;吻触手末端的拟饵体球形,_上有3丝状突起;第二背鳍棘约位于体中部背面,与第一背鳍棘的距离约为与第二背鳍起点之距的2倍,棘呈宽扁皮瓣,幼体时第二背鳍棘不明显。第二背鳍前方有肉质瘤突,在670 mm标本上不明显,而140 mm标本上有2梨形肉质瘤突。第二背鳍位于体的后部,基底较短。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,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三鳍条基部下方;背、臀鳍的第二鳍条均稍延长,后端可伸越尾鳍基。胸鳍中侧位,基部较宽,鳍较小,不甚发达。无腹鳍。尾鳍长大,上下缘各有2不分支鳍条,中间4枚则为分支鳍条。
全体灰黑色,体侧上部和尾部暗黑色。
670 mm大形标本的腹部、鳃孔直下方寄生有1尾雄鱼,体长97.5mm,体暗色,体表被棘刺,眼和牙齿退化。
背鳍I,I,4;臀鳍4;胸鳍18;尾鳍8。
体长为体高1.8倍,为体宽9.4倍,为头长2.4倍。头长为吻长2.4倍,为眼径81.4倍(以上可比性状按670 mm标本的测量结果)。
体侧扁而高,侧视长卵圆形,背、腹缘均圆凸;尾柄短而高,成鱼尾柄高大于尾柄长,幼鱼则尾柄长大于尾柄高。头大而高,侧扁。吻中长,约为眼间隔的2倍。眼退化,极小,为皮膜遮盖,上侧位,约位于吻端与鳃孔前缘之中央,眼间隔宽阔,约为眼径16倍左右。鼻孔每侧2个,位于细长的鼻管端部,距吻端较距眼为近。口裂中大,几垂直状,后端不伸达眼前缘下方。下颌突出,缝合棘发达。上下颌齿尖而短,上颌齿1行,每侧9枚,前部较大;下颌齿2行,内行约11枚,较大。犁骨、腭骨和舌上均无齿。鳃孔较小,侧中位,位于胸鳍基部下方。鳃两对半,鳃丝较细长,无鳃耙。
头、体密被许多骨质棘突(大形个体)或密被绒毛状小棘(幼体);棘突基部宽圆,上端尖;腹部棘突最大。各鳍的鳍条上亦密具许多小棘突。
第一背鳍具2鳍棘,第一鳍棘形成吻触手,位于眼上方的背部,棘长稍短于体长,在上部4/5处分成上下2节;吻触手末端的拟饵体球形,_上有3丝状突起;第二背鳍棘约位于体中部背面,与第一背鳍棘的距离约为与第二背鳍起点之距的2倍,棘呈宽扁皮瓣,幼体时第二背鳍棘不明显。第二背鳍前方有肉质瘤突,在670 mm标本上不明显,而140 mm标本上有2梨形肉质瘤突。第二背鳍位于体的后部,基底较短。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,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三鳍条基部下方;背、臀鳍的第二鳍条均稍延长,后端可伸越尾鳍基。胸鳍中侧位,基部较宽,鳍较小,不甚发达。无腹鳍。尾鳍长大,上下缘各有2不分支鳍条,中间4枚则为分支鳍条。
全体灰黑色,体侧上部和尾部暗黑色。
670 mm大形标本的腹部、鳃孔直下方寄生有1尾雄鱼,体长97.5mm,体暗色,体表被棘刺,眼和牙齿退化。
生物学
角鮟鱇是深海生活的种类,栖息水深在697~4392 m,个体较大,最大体长可达1.2 m,为角鮟鱇类中个体最大者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